健康教育

学术动态-健康教育

餐前频现低血糖,警惕这种疾病盯上你!

发布时间:2022-07-29来源:宝鸡市凤翔区中医医院

图片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种流行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 飙升至2017年的11.2%。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但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可能不知道:餐前出现低血糖也可能是糖尿病!

图片

张先生今年60岁,2年前开始无明显原因偶尔于中午11点至12点感心慌、头晕、冒虚汗、饥饿,持续约56分钟可自行缓解,一直未引起重视。1周来午餐前心慌、头晕、出汗等症状频繁发作,遂来我院。内四科主任姚纲副主任医师查看病人后分析病情,张先生体态肥胖,体重超标(BMI 26.9Kg/m2),血脂增高,多次查空腹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0%,处于参考范围高限(4~6%),午餐前频现低血糖样症状,这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监测血糖示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午餐前症状发作时血糖为3.8mmol/L,进食后心慌、头晕、冒虚汗等症状可消失。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C-肽释放试验,结果见下表:
  时间
血糖(mmol/l)
C-(ng/ml)
空腹
4.22
2.49
0.5h
7.86
5.39
1h
7.16
8.26
2h
10.63
12.61
3h
4.55
8.21

图片

根据OGTT结果,张先生被诊断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大家可能会疑惑: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会出现低血糖?
姚主任介绍,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餐后0.5小时血糖会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同时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达基础值的510 倍,血糖不超过 11.1 mmol/L,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开始下降,血糖下降至3.97.8 mmol/L,餐后34小时胰岛素降至基础水平,血糖也恢复至空腹水平,故不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体内胰岛素往往分泌并不少,其主要问题在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分泌延迟。这样,当进食后葡萄糖吸收入血达到高峰时,需要的胰岛素未能及时、充足分泌,造成餐后12小时血糖升高,到餐后34小时下一次进餐前,血糖下降了,而此时的胰岛素延迟分泌却使得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出现高峰,与血糖不匹配,从而导致餐前低血糖的发生,表现为心慌、头晕、冒虚汗、饥饿等。张先生血糖和C-肽(代表体内胰岛素水平)水平高峰延迟至服糖后2小时,服糖后3小时血糖已降至8.21mmol/L,但本应降至基础值的C-肽水平居高不下,仍保持在基础值的3.3倍,故餐后34小时出现低血糖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

姚主任提醒,餐前低血糖也被称为“餐前饥饿现象”,这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多见于肥胖、静坐生活方式、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以上人群出现餐前低血糖症状,一定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糖尿病,及时就医。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以及二者的混合状态,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也是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强大后备力量,据统计目前患病率已高达35.750.1%,每年约有510%进展成为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盟、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一致推荐把在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基础上强化生活方式做为糖尿病前期的首选干预措施,可使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8%63%

图片

如果遇到上述情况应该怎么办?
一些糖尿病期患者在没有得到正确诊断之前,往往靠增加食物的摄入来缓解低血糖症状,这样反而会使糖尿病期很快进展为真正的糖尿病。正确的法是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行OGTTC-肽释放试验以评估糖代谢状态。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后,应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保持理想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可阻止或延缓临床糖尿病的发生。预防餐前低血糖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进食过量的碳水化合物,适当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蔬菜摄入。少量多餐,进食较干食物,避免延误进餐。

图片

姚纲简介:内科学硕士,内科副主任医师,凤翔区中医医院内四科主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委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宝鸡市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宝鸡市卒中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委,凤翔区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6余年,曾在西京医院、北京武警总医院、西交大二附院进修学习。擅长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诊治。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17年被评为凤翔县“第二届最佳医师标兵”,2019年被评为凤翔县第二届中国医师节“突出贡献十佳医师标兵”。